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關鍵在于有足夠數量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這些活性污泥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培養和馴化出來的。因此,活性污泥的培養與馴化是活性污泥法試驗和生產運行的第一步,通過培養,使微生物數量增加,達到一定的污泥濃度。馴化則是對混合微生物群進行淘汰和誘導,不能適應環境條件和所處理廢水特性的微生物被抑制,具有分解廢水有機物活性的微生物得到發育,并誘導出能利用廢水有機物的酶體系。培養和馴化實質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培養過程中投加的營養料和少量廢水,也對微生物起一定的馴化作用,而在馴化過程中微生物數量也會增加,所以馴化過程也是一種培養增殖過程。
1.菌種和培養液
除了采用純菌種作為活性污泥的菌源外,活性污泥的菌種大多取自類便污水。城市污水或性質相近的工業廢水處理廠二次沉淀池剩余污泥,也有取自廢水溝污泥、廢水排放口戒1期接觸廢水的土壤浸出液。培養液一般由上述菌液和一定比例的營養物如淘米水、尿素或磷酸鹽等組成。
2.培養與馴化方法
根據培養和馴化的程序,有異步法和同步法兩種。異步法是采用先培養,使細菌增殖到足夠數量后再用工業廢水馴化;同步法是培養和馴化同時進行的方法。根據培養液的進人方式,過程也可分為間歇式和連續式。
以糞便污水作培養液,異步法的培養程序為,將經過粗濾的濃糞便水投入曝氣池、用生活污水(或河水、自來水)稀釋,控制池內OD在300~500mg/L,先進行連續曝氣。經1~2d后池內出現模糊不清的絮凝物,此時,為補充營養物和及時排除代謝產物,應停止曝氣,靜置沉淀1~1.5h后,排除上清液(排除量約為全池容積的50%~70%)。然后再往吸氣池投加新鮮糞便水和稀釋水,并繼續曝氣。為了防止池內出現厭氧發酵,停止曝氣到重新喝氣的時間不應超過2h開始時宜每天換水一次,后可增至兩次,以便及時補充營養。
如果采用連續培養,則要求有足夠的生活污水,在第一次投料曝氣后或經數次問歌響氣換水后即開始連續投加生活污水,并不斷從二次沉淀池排出清液,污泥再回流至曝氣池。鋼泥回流量應比設計值大,污水進入量應比設計值小。
經過1~2 周,混合液 SV-10%~20%,活性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污泥中含大量菌膠團和固著型纖毛蟲。BOD 去除率達 90%左右,即可進人馴化階段,開始馴化時,向培養液中投加 10%-20%的待處理廢水,獲得較好的處理效果后,再繼續增加廢水的例,每次增加的比例以設計水量的 10%~20%為宜,直至滿負荷為止,污泥經馴化成熟后系統即可轉入試運轉,
為了縮短培養和馴化時間,也可采用同步操作,即在第一次投料或頭次投料后開始加待處理廢水,廢水的比例逐步增加,一邊培養一邊馴化。同步法要求操作人員有較豐富的經驗,否則難以判斷培養馴化過程中異?,F象的原因,甚至導致培馴失敗。在培養與馴化造程中應保證良好的微生物生存條件,如溫度、溶解氧、pH值、營養比等。池內水溫應在15~35℃范圍內,DO=0.5~3mg/L,pH值以6.5~7.5為宜。如氮和磷等不足時,應投加生活污水或人工營養物。